教育部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落地实施之际,杭州师范大学校科协“夏日筑梦”实践团在今年暑期走进杭州市西湖区、余杭区9大社区,开展为期19天的“科探启智·趣解生活” 主题科学实践项目。19天里,48名大学生志愿者以 “核心素养+劳动教育” 双轨模式,为200余名小学生定制15类趣味实验课,将政策中的“素质教育”转化为孩子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带得走”的能力。
图 1 进校园授课
百日磨剑为童趣:从实验室到社区的匠心之路
当孩子们惊叹于牛奶画布上的色彩风暴时,鲜有人知这场科学魔法背后的 “数日打磨”。自2025年6月起,杭师大科协48名成员开启 “实验攻坚战”:经历两轮严筛——从28个候选实验中精选15项,确保原理安全性与趣味性平衡;投入 8小时预实验——连续三次调试“水中花园”硅酸钠浓度,拍摄4版对比视频;历时 36小时集中磨课——全员完成线下试讲,通过教案迭代与风格碰撞将“跨专业团队”淬炼成“师范生”;后勤组辗转 6家供应商——分装70套实验包,精准匹配洗洁精、食用色素等23类耗材的128课时需求。
“深夜改PPT时,我总幻想孩子触碰科学时眼里的光。”志愿者陈歆怡的笔记道出团队共识——把原理的‘硬石头’磨成童趣的‘彩虹糖’。
图 2 科协数院的同学正在进行预实验,旁边同学在拍摄实验视频
科学实验进社区:从牛奶画布到地质勘探
在仁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首日课堂中,志愿者潘文烨用棉签蘸取洗洁精轻点牛奶颜料盘,彩色漩涡瞬间绽放。“原来破坏表面张力可以这么美!”孩子们惊叹着以棉签为笔,在牛奶上勾勒家乡稻田。同步开展的劳动教育中,他们亲手清洗实验器具,将环保意识写入实践报告。
图 3 仁和社区授课
而在苍南社区的“水质工程师”课堂上,40名三年级学生用砂石、活性炭组装简易净水器,记录浊度变化。“滴出清水那一刻,掌声是给科学的礼赞。”主讲教师李悦说。据排课表统计,实践团累计开展 “叶脉化石”“水中花园”“云朵观察” 等课程126课时,覆盖仁和街道、三墩镇、仓前街道朱庙社区等9个教学点。
素养培育见真章:让原理成为生活的钥匙
“教育的意义,莫过于给童年埋下光明的种子。”团队负责人张鑫怡在立项书中如是写道。这一理念在课堂中生动呈现:生物课上,孩子们用石膏拓印树叶脉络,理解植物结构之美;物理实验中,“气球不倒翁”借助弹珠降低重心稳稳站立,揭示平衡奥秘;化学魔法时刻,“冰淇淋火山”喷发的彩色泡沫诠释酸碱反应,欢呼声伴随着小苏打与白醋的沸腾。
图 4 熔岩灯实验震惊了小朋友们
“当孩子举着奖状喊‘要把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’时,我们触摸到了教育的温度。”志愿者范珈宁在心得中写道。社区反馈显示,92%的参与学生主动追问后续课程,家长在社群感慨:“孩子回家就翻厨房材料要‘再造火山’!”
青春答卷:从实验室到社会责任
项目以 “五维素养”培育框架 贯穿始终:生物观察涵养生态责任,物理实验锤炼批判思维,团队协作提升沟通能力。仓前街道工作人员徐曜评价:“大学生把高深原理转化成儿童语言,这正是基层最需要的科普力量。”
据成果统计,据成果统计,实践团开发15套实验资源库(含教案、PPT及视频),可持续使用推广。其中 “纸电路发光的灯”“吸水实验” 等原创内容被纳入余杭区课后服务示范项目。“未来我们将联合区科协把实验包送进更多社区,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劳动链。”指导教师刘香乐表示。
图 5 科协小学教育的同学正在试讲课,磨课
结语
当大学生蹲下身与孩子共探叶脉纹理,当厨房材料变身地质实验室,科学教育便完成了从“知识传递”到“思维启蒙”的跃迁。杭师大“夏日筑梦”实践团以19天深耕社区的躬身实践证明:素质教育的生命力,藏在一滴牛奶绽放的漩涡里,在一双清洗实验盘的小手中,更在那些被点亮的“我想当科学家”的童声宣言中。 这份校社联动的青春答卷,正为“双减”后的科学教育新生态写下生动注脚。
图 6 社区孩子正在进行牛奶画画实验